品牌动态

首页>品牌动态>品牌快讯
薄砖与薄板
2017-06-12

(《陶瓷信息》尹博士专栏2012年11月23日)

    薄砖与薄板,是指近几年比较时髦的陶瓷砖新品种:陶瓷薄砖与陶瓷薄板。由于是新品,其定义、体系、标准的建立远不够完善,在行业内也不免经常引起各种争议。争议各方大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发表着代表己方的“高见”,一年多前,相关陶企为“薄砖薄板”的口水争执战,引来不少“围观”,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委会的有关领导也参加了“口诛笔伐”之列;由于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就一个“薄”字就足以了得,“薄”在陶瓷砖行业就意味着节能减排降耗,因此薄砖与薄板近来在政治上也时髦了,参加谈论或争论陶瓷薄砖及陶瓷薄板的人也多了。所以可以说:“薄砖与薄板”在这里好生热闹。

    作者素来主张没有完整的定义,不要轻易争论问题。关于“薄砖与薄板”也是如此。在现阶段,薄板已经有了相关国家标准GB/T23266—2009《陶瓷板》,在“陶瓷板”的定义中,要求厚度不大于6mm,上表面积不小于1.62m2;吸水率分三类:瓷质板(E≤0.5%)、炻质板(0.5%<≤10%)、陶质板(E>10%);关于薄砖,目前国家、行业还没有单独的薄砖标准,主要的薄砖性能标准要求大多依据国家标准GB/T4100—2006《陶瓷砖》,这一与国际标准ISO13006接轨的陶瓷砖国家标准中,以7.5mm的厚度为分界,规定了小于7.5mm的陶瓷砖产品的性能要求;9月18日在长沙举行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委会工作会议上审议了行业标准《薄型陶瓷砖》,其中定义:厚度不大于5.5mm的陶瓷砖为薄型陶瓷,按吸水率类仅分两类:瓷质薄型陶瓷砖(E≤0.5%)、炻瓷薄型陶瓷砖(0.5%<E≤3%),没有覆盖3%吸水率以上的产品,按面积分三类,其中一类为:面积S>190cm2;这里可以看到薄型陶瓷砖在面积上覆盖(或说:包含)了陶瓷板。

    我们看到了与“薄砖与薄板”相关联的两个国家标准(正在执行中)及一个行业标准(正在报批中),我们不能说薄砖、薄板没有相应的定义,但是不是拥有了完整的定义与体系?在我看来要这样说就比较牵强,尽管作为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委会的成员,参加了全部三个标准的评审,其中甚至主持了评审。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三个相关标准分别以6mm、7.5mm、5.5mm为临界厚度,似乎各说各事,互不关联;经典标准GB/T4100—2006《陶瓷砖》按吸水率分类五大类陶瓷砖产品,在GB/T23266—2009《陶瓷板》标准中仅剩下三大类,而在报批的行业标准《薄型陶瓷砖》中仅剩下两大类,而且不覆盖吸水率大于3%的产品。在性能要求上似乎也同样无法形成体系,以0.5%吸水率产品为例,在GB/T4100中,破坏强度≥700N;在GB/T23266中,破坏强度≥800N;在《薄型陶瓷砖》标准中,破坏强度≥650N。

    当然在这些定义中,除了体系构建之外,无需讳言,最吸引眼球的(也许是最具有争议的)应该是“上表面积不小于1.62m2”作为陶瓷板的定义内容,板材作为一个通用术语几乎在所有的字典中都可以查到相应的基本定义,在《陶瓷板》的国家标准中作为一个基本参数要求使用了几年后,不少质疑挺值得思考,如:1.62m2作为陶瓷板的临界定义是否有悖日常生活中大众对板的一般理解?是否是一个足够科学的定义?是否有助于推动陶瓷板材的发展与进步?现在生产制造陶瓷板材工艺技术有干压、挤压、辊压、流延等等,作为陶瓷板材也应该有相应的分类,如:薄板、超薄板、大型超薄陶瓷板。

    估计很难让国人或消费者永远将一块不足6.5mm厚而面积达1.6m2的陶瓷制品称之为砖,而不能称之为板,总不至于为了回避一个“板”字,像我这篇文章一样坚持都用“板材”两个字。

    总之,我的观点是,要推动陶瓷薄砖与陶瓷薄板的发展与进步,应该建立完整的标准定义体系,而不是像强制性国家标准GB21252-2007《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标号限额》以产品质量作分母提出能耗限额指标,严重阻碍了陶瓷薄砖与陶瓷薄板的发展。

上一篇:国际买家想在中国采购什么砖? 下一篇:潘石屹处女谈不言地产:陶瓷业大有前景